青龙寺作为一个城中村落于理工大一公里外的低洼地,因旁边乐游原上的寺庙而得名。唐时很多东瀛僧人在此寺中修行,寺内有樱花,清明时节,人就多他妈的受不了。有一年想挤进去未果,愤而在寺下的网吧里打开谷歌街景,狠狠的看了看日本的樱花,来年终于挤进去一次,其实樱花是没有理工大的好看的,一进寺里看到树下的黄土和花下黑压压的人头,再好的景也出不来了。中国就这点好,人多,热闹。
当年理工大旁的孟村还健在的时候,青龙寺在我们这群理工大居民这儿是没有什么历史地位的。我们在孟村吃饭、上网、闲溜,炎炎夏日躲进网吧坐在呼呼转的风扇下,触手可及一瓶缀满水滴的冰可乐,午后钻进楼下的小饭馆里吃份炒米饭,吃完慢悠悠的回到网吧再闲坐下,夏天就偷偷的溜走了。一到周末,孟村的小旅馆里就挤满了来自理工大的男男女女,姑娘们能把孟村脏乱差的小巷道逛出东大街的感觉,偶尔我们能找个借口围坐在饭馆的包间里生怕别人觉得自己酒量小,喝多了就走到门外的草坪边上蹲下给姑娘打电话胡扯,如果有人再醉醺醺的跑来称兄道弟给你上根烟,瞬间就快有指点江山的错觉了。
在傻呵呵的年少时期,大家都在拼命的追寻着一种群体归属感,通过群体来定义自己,生怕自己在人群里插不上话周围经常一个朋友也没有。所有的自我价值都得从群体归属感里找寻,男生们一起打球一起起哄一起吃饭时候讲黄段子,女生们一起逛街一起上厕所一起围起来窃窃私语八卦一切,每个人都想钻进周围这个那个圈子里并自觉的排斥圈外的人。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归属感缺失并为此困扰,好在后来我都习惯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瞎逛,可是我还是会因为有人喜欢我推荐的歌而高兴不已。
上大学后,宿舍作为一个群体的象征而大大强化,人渐渐的自我独立而不需要通过群体身份属性来证明,我就几乎再没有过归属感缺失的困扰。原来一度很喜欢聚餐的氛围,一堆人坐在一块吃饭喝酒闲扯,夜晚的时光在微醉的脑子里慢慢磨碎,可是随着年岁的流逝的这种氛围的感觉也开始变淡,变的无聊起来,这是不是一种审美疲劳我在想。我从来没有喜欢过喝酒的感觉,纯口味角度来讲。也侥幸从未喝的酩酊大醉直到今年夏天。整个生存的环境都在让人变的越来越犬儒,喝酒激发起的一点点不理性,就好像体育竞技能带给人们一丝战争的感觉一样,酒醒后又得低头走进现实的笼子,这真是让人难过。
在江湖人士云集写满故事的孟村被拆迁后,我们的根据地只好转向了一站路外的更加脏乱差的青龙寺。后来我就开始怀念起孟村,每个晚上走出校门意识到再也不能走两步就有无数物美价廉的小饭馆时,这种怀念简直就要进化成悲伤。尽管孟村身为一个没有丝毫追求的城中村具备了作为一个城乡结合部的所有龌龊品性,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把一段时光丢弃在这里,尤其是想到我喜欢一个姑娘的时候这个地方还健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悲伤就能将我吞噬。
青龙寺是一个更加没有追求的地方,虽然它披上了「乐游原」「青龙寺」这样充满盛唐意象的词汇,可是我们都知道假如跟 49 年之后的传统文化沦丧对比起来,这只能更让人难过。在乱糟糟的电线交织的天空下,有传说 100 元一次的失足和大堆走出这个地方就衣着光鲜的上班族,其中不乏一些漂亮的姑娘因为她们总是在这个地方就下车了,有好吃的一点都不贵的烤鸭和在尘土尾气异味中熏陶的路边摊,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在这里填饱肚子感谢上苍。这里建筑的走位也会不经意的流露出中国特色的风骚,那样的肆意不羁,建筑里藏满了脏兮兮的小旅馆和廉租房,每到夜晚,无数姑娘的青春就在这里呻吟。
一年又一年,日子过的越来越快,我从来没有喜欢过这个地方,可是这里也慢慢变成了组成我生活的一个部分。也许有一天,轰隆隆的拆迁声会突然间荡平这里的一切,然后我又站在废墟前开始傻兮兮的怀念。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拔地而起干净的商场和住宅楼,我也会喜欢,可是我想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想要告诉后来的人,这里曾经是怎样一个地方,就像我想告诉走在校园里的年轻的姑娘们,你们知道吗?曾经有一个叫做孟村的地方就待在你们的旁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里面堆满了记忆,然后被完完整整的抹去了。抱歉学弟们,我不想跟你们说话,你们都很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