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到北京,鼓楼东大街 alba 喝一杯,又经乌兰察布到呼和浩特,再到包头,到鄂尔多斯
一直听着《敕勒川》、《黄河谣》,到内蒙古就像回家,字面意义的回家,因为食物语言民风怎么都一样
▨▨▨ ▷ 敕勒川 - 野孩子 ↗ ▨▨▨ ▷ 黄河谣 - 野孩子 ↗ ▨▨▨
而且我崩溃的发现,包头和鄂尔多斯的方言跟延安几乎一样,反而跟榆林话有点区别,介系怎么肥四
浩瀚宇宙中突然发现了母星,突然发现从小接受的各种吃食和习俗原来都不孤单,突然收到了宇宙回音,我崩溃了,原来都是从北方头顶传下来的!
为什么要到包头?因为包头是我知道的第一个国际大都市,在我小的时候,我爸和一些朋友每年都会贩几大车苹果去包头,我无数次的熟悉这个名字
也去过一次北京,赔的底朝天,回家时问我们要什么,我哥我姐说想吃巧克力,就买了一大堆巧克力回家,再没去过北京
记得我爸说在北京跟他朋友去见他朋友的一个亲戚,一个学校的老师,给我说那个学校多牛,说那个学校在圆明园里,说那个学校叫 101 中学,我后来才知道那是个二代学校
我对包头的印象就是我爸说的,他们的大货车翻过,用皮鞋底踹车窗试图出去,后来被当地村民救出来,路上撞死过野猪,经过黄河大桥会被路霸拦住交钱才能过桥,冬天的街头谁一个人出门落单了就可能被混混拉到小巷子里吓钱,我爸有一只电击🔫带着防身,据说刚买回来时拿我爷爷养的骡子试了下效果,我说是不是有坏人你就拿着打他,我爸就哈哈哈
那时候民风异常淳朴,有来我家打麻将的人可能就带着打山鸡的土🔫放墙角,我还可以摸,好像没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那时候还抓赌,经常有人喊一声抓赌的来了,一群人就翻墙跑,我后来想明白这可能是穷困年代的一种创收方式,因为后来加入 wto 后就没人抓了,可能是 roi 不高
我也好奇他们为什么贩苹果不去西安要去包头,除了路径依赖等,我怀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几乎一致,去西安还得讲关中话普通话,去包头那就跟回家一样,语言区分了人类族群的亲近感
我爸喜欢吃的很多东西和会做的很多东西,应该都是年轻时在包头学来的,虽然贩苹果赚不了几个钱,后来不贩了,但学会了吃,一次次公路旅行,经历最重要
时间并不存在,年龄并不存在,只有经历存在
我以前一直疑惑的,很多出生地的地域风俗的东西,都找到了答案,从兰州到银川到包头到呼和浩特到大同到张家口,这都是一体的
为什么李自成会造反,因为明朝时在这一线戍边的很多军人,打了败仗或干不下去,就南逃到了榆林,相比普通人,这些人的武德更高,组成了起家班底
这些东西在书里学不到,网上学不到,没人会总结,而我通过实地考察,用民科贯通了这一系统,堪称把人类历史文化地理决定论的边界又扩充了一点
人类应该感谢我,因为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信了书里的话,我知行合一,我也是个伟人,伟的不大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