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是 5 月走在拉萨街头时想到的,现在已经开始了想象写作,想一个标题,然后再没写,比如去年 10 月在上海街头也想了一个标题,也没写。

12 年 5 月,快要大学毕业,我和几个同学坐着火车吃着泡面,去过一次拉萨。

22 年 5 月,十年后的拉萨,因为是飞机去的,没有了一路情绪的不断飞升,反而高反头疼一天,拉萨天气也灰蒙蒙,没有了第一次时很兴奋的感觉。

而拉萨也确实没什么意思了,与十年前相比,街上的车多了,拥堵让人心烦,本来空旷的街边,停满了电动车,并不比随便一个小县城舒心。

更具体的是,十年前拉萨的那种城市氛围消失了,取而代之各种土味商铺,流浪歌手小酒吧没了,取而代之各种土味网红酒吧。

人们为什么想去另一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与当下环境不一样,人们为什么想去山中、去河边、去大自然,因为那里不是日常环境。人们想体验不同,所以才离开当下。

人们为什么想去另一个地方?因为不一样。

但可惜的是,所有城市都在不断趋同、扁平化,没有了沟壑,没有了地域特质赋予的肌理,没有了独特的边边角角与隐秘的趣味。

四方四正,一眼就望到头,网红店全都是一样的风格,一模一样的商品房和门面房,一模一样的招牌,一模一样的十字路口和人民广场,一模一样的老酸奶,你在燕郊的新家竟然和拉萨郊区新建的小区一模一样,真特么意外。

那城市还剩下什么呢?

人们终于发现,十几年前那些恨不得全部拆掉的破旧城区,恨不得全部变成赫鲁晓夫楼的破旧城区,竟成了每个城市唯一的不同。

人们终于发现,曾经追逐的“城市名片”高楼大厦,其实只能在航拍视频里看看,并没有几个人真的喜欢去逛,大妈也不喜欢去那里组成五环,小姑娘也不喜欢去那里小红书。

冰冷的混凝土怪物,让人窒息。

而城市肉体的变迁,正是工业化对地域文化的不断消除。工业化用“标准”抹平一切,扁平化,水泥,不锈钢,一览无余。工业化造出一模一样的大楼,造出一模一样的街区,再用压缩时空的交通运输,把这些一模一样的东西迅速铺陈到哪怕最遥远的小城。

本地奶茶活不下去,哪里都是蜜雪冰城,这就是工业化。

旧的时代,从云南到北京得走三个月,传播需要很长时间,融合需要很长时间,在此过程中,不同片段交融,还将产生新的可能。工业化时代,一切都被压缩,新东西轰隆隆的来,旧东西哗啦啦的倒,不给暧昧任何发酵,消灭,抹去,废墟。

直到人们发现,每个地方都变得一样,也许才会在某一刻突然想思考一下,是什么定义了自己的在地性,是什么定义了自己?

不是网红店的料理包,不是商场里全国都有的店铺,不是不知置身何处的一模一样的“新城”,不是肯德基星巴克喜茶“新消费”,不是抖音上每个人都刷到的同一个社会新闻,不是微博上每个人都看到的同一个热搜,不是微信上每个人都看到的同一篇公众号文章。

全都一样,一片扁平,水泥地,没有起伏,没有树木,没有角落,什么也没有。每个人都直挺挺的站着,望过去,每个人都一模一样,公众号文章从空中洒下来,每个人都露出神秘的笑:知道了知道了,原来如此,哇,内幕。

我们提起一个城市,想到的是大片居民楼吗?我们想到家乡,想到的是康师傅方便面呢?我们想起一个人,想到的是这个人竟然没有任何特点吗?

恰恰是那些旧的东西,习以为常的东西,日常中被忽略的东西,才定义了一个人的特质,小吃,方言,本地语境下的玩笑,风沙尘土,小桥流水,老年人讲的故事,旧街区,老店铺,玉米垛,大槐树,这些才是一个人被定义的土壤。而钢筋混凝土只能抹去特质,让每个人都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模糊的点。

我们为什么喜欢一个地方,肯定不是因为它和其他地方竟然一模一样。我们为什么喜欢一个人,肯定不是因为这个人竟然和其他人一模一样。

不一样才是 local 的价值,而追逐整齐划一,只会把自己抹去。所以唱方言、唱自己城市、唱自己生活范围内商店街道的 rapper 才会被赋予更多的文化价值,而唱着爱情总让我受伤、突破梦想创造奇迹歌词的,只能是口水歌。虽然后者可能“文明”多了,但只能是废纸,而山川河海的价值观、方言脏话、市井文化的传承与转型,永远是地域文化研究的一部分。

拒绝扁平化,塑造更多特质,发掘更多在地性,才是自己与土地更好的连接,否则前方将一片模糊,而归途也会被残忍抹去。

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没人希望永远吃一样的东西,不管什么样的人,不论贫穷富有,也希望尝尝新鲜,吃肉吃菜下下馆子 —— 这是天然的对“多样性”的追求,而 local 文化正是对多样性的承载。

更多可能性,更多不同点,更多选择权,才能让一个人不至于堕为一块煤炭,只顾着烧光,化为灰烬,消失。人不是煤炭,人是人,人不是作为煤炭混凝土小白鼠活着,人作为人活着。

不管什么样的人,也喜欢干净一点,整洁一点,吃点不一样的,看点好看的,吹吹风,晒晒太阳,看着鸟儿飞过,春暖花开,有人不喜欢吗?没人喜欢被锁在一个地方,看着煞白的混凝土发呆,没人喜欢被锁在井下,把自己融入煤炭。

保持 local,保持不同,别把自己变得扁平化,支持 local,支持不同,支持更多的犄角旮旯。

去炫耀本地的饮食,去炫耀本地的方言,去炫耀地域文化,去嘚瑟这一切,去自信化这一切,去建构这一切文化价值,同时去了解别人的饮食、方言、地域文化,和而不同,探索可能性。

活着也就这点意思了,街角的趣味才是归宿,而不是一个生硬的围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