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regards coffee 翻了一本上海咖啡馆推荐的书,18 年出版的,收录的应该是 15 - 17 年左右的上海咖啡馆。
上面的很多咖啡馆现在都倒闭了,但也没什么特别的悲伤,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不断迭代的有机体,不断的更新,死掉,新生,离开,到来,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城市”。
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都是不同的城市,虽然它的名字一样,正如不同阶段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人,虽然他的名字一样。
书里还有没融资前的 manner(正好是 18 年融资的),名字果然来自《王牌特工》的“manner makes man”,以及之前提过的韩玉龙的土味“民族品牌”表述。
tea 这个单词来自“茶”的闽南语发音,咖啡来自“coffee”的音译,世界本来就是互通的,在一战前也没有护照这个东西,你想去其它国家,买张船票就行。
在 1949 年,你在上海还可以直接买到去香港的船票,你不需要通行证,你买票走就行。
正如在 649 年,你可以直接在泉州(唐宋元时的香港)和阿拉伯人做生意。
世界本来就是互通的,正如在 2009 年,我在学校旁边的网吧里直接打开推特注册了账号。
我们一定要学好历史,千万不要觉得洋人是在 1840 年以后突然出现的,真的不是。
世界本来就是互通的,东方树叶上写了,“1610年,中国茶叶乘着商船漂洋过海,饮茶之风迅速传遍欧洲大陆”。
1610 年到 1840 年,已经过去了 230 年,1840 年到现在,还没有 23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