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倒闭的衡山·和集,THE MIX PLACE。
北京五道营胡同的入海口书店橱窗上,贴着一行字,"这条胡同很好,有家书店会更好"。
据小道消息,这个书店是个在北京还有其它饭店的二代开的。
我年纪很小时,小学时,很喜欢看书,每次我爸出门,我最期盼他回家时能递给我一本新买的书。
初三时,学校对面有个书店,我几乎每天下午都去,一直翻,快上晚自习了再回学校。
书店是世界给我的最大橱窗,我买《萌芽》,买《今古传奇·武侠版》,上面连载九把刀的《少林寺第八铜人》,几年后,九把刀拍了《那些年》。
于是,我那时候的理想就是开个书店。
再后来,因为跟朋友约在咸宁中路交大旁边的雕刻时光见面,我又被咖啡馆深深吸引。
但我当时只能喝得起雀巢速溶,一杯三十左右的咖啡相当于 "奢侈品" 了,并不是随心所欲就进能去喝一杯,有钱都去喝酒了。
咖啡馆的咖啡跟可乐一样,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通货如何膨胀,它们的价格竟然一直都是三十左右,这也挺难得的。
直到瑞幸出现,它甚至降价了!如果我大学时可以花十块出头买一杯咖啡,那肯定比三十左右友好多了。
"anyway",瑞幸也没卖空间,但雕刻时光的空间非常美好,我被它深深的吸引了,12 年后的现在它也没有倒闭。
于是,我那时候的理想就是开个咖啡馆。
可以看出,我的理想就是标准的文艺青年破产两件套:书店和咖啡馆。还好只是理想,理想就是假如有很多钱了再折腾,没钱那就算了。
新裤子在《缝纫机乐队》里唱:"我最爱去的书店,她也没撑过这个夏天",可见书店自古以来就有破产的传统。
书店、咖啡馆,都是典型的大家都觉得很好,商场有它会更好,街区有它会更好,古镇有它会更好,但它只凭自己基本活不下去的那种。
人们会在书店旁买一根烤肠,买一份臭豆腐,但绝不会在书店里买书。
这没什么对错,书店、咖啡馆、艺术展,某种程度上是精神生活,它带来的多巴胺是很隐秘的,绝没有臭豆腐的味道明显。
但它们同时又是独一无二的。有它没它,人们都不会饿肚子,但有它的地方,人们生活的街区更有趣一些。
有趣重要吗?有趣也挺重要的。
5000 天以后的世界,当人们都意识到有趣很重要时,有趣就能活的下去。
但现在不是,现在还是 22 点下班 8 点起床冲冲冲 "我每天都过得好充实我每天都在进步" 重要。